铁观音鉴赏网

石艺收藏:探索观赏石的魅力

12-04

石艺收藏:探索观赏石的魅力

观赏石

观赏石,是人们从大自然中发现而选择,因审美需要而艺术安置,并赋予人文内涵的纯自然石品。

观赏石,人通过石之载体,赏玩读悟,人石互动,命名并安顿的艺术行为,诠释演译而点石成金使之内蕴不断升华的行为艺术。

观赏石是现代名词,是从历史名词奇石演译出来的扩大了外延内涵的名词,它把工艺石纳入了它的审美范畴,历代有:奇石、灵石、雅石、丑石、文石、寿石、禅石、供石、美石的名称。台湾人称雅石,韩国称叫寿石,日本人叫水石,悟石之道称石道,它源于园林盆景石,孤赏独立之石古称奇石。

观赏石之构成及载体

观赏石来源于火成岩、水成岩、变质岩三大主要岩石,其它的如陨石、南北极石或古生物化石属于另类小众赏石。

火成岩

火成岩,亦称“岩浆岩”。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成的岩石。分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前者由于在地下深处冷凝,故结晶好,矿物成分一般肉眼即可辨认,常为块状构造,按其侵入部位深度的不同,分深成岩和浅成岩;后者为岩浆突然喷出地表,在温度、压力突变的条件下形成,矿物不易结晶,常具隐晶质或玻璃质结构,一般矿物肉眼较难辨认。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花岗斑石、流纹岩、正长石、闪长石、安山石、辉长岩和玄武岩等。

浅成岩:是岩浆在地下,侵入地壳内部3-1.5千米的深度之间形成的火成岩,一般为细粒、隐晶质和斑状结构。

深成岩:是岩浆侵入地壳深层3千米以下,缓慢冷却相成的火成岩,一般为全晶质粗粒结构;亦名侵入岩。

水成岩

水成岩,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是在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任何先成岩遭受风化剥蚀作用的破坏产物,以及生物作用与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过外力的搬运所形成的沉积层,又经成岩作用而成的岩石,沉积岩主要包括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传统造园景观石及文人石多属于沉积岩石,它是碳酸盐类岩石钙质石,极易被水融浊,故易形成瘦皱漏透之山水景观之形态。 图案石多产于水成岩之中,比如大理石画面。

变质岩

变质岩是在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构造的变化和改造产生的新型岩石。这些力量包括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如普通石灰石由于重结晶变成大理石。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和矿物质的混合作用下由一种岩石自然变质成的另一种岩石。质变可能是重结晶、纹理改变或颜色改变。

变质岩常具有某些特征性矿物,这些矿物只能由变质作用形成,称为特征变质矿物,特征变质矿物有红柱石、蓝晶石、硅灰石、石榴子石、滑石、十字石、透闪石、阳起石、蓝闪石、透辉石、蛇纹石、石墨等。变质矿物的出现就是发生过变质作用的最有力证据。矿物晶体大多来源于变质岩石。矿物晶簇多生产于变质岩石之间。

观赏石之成因及条件

奇石大体可分为山原石、风砺石和水冲石三大类。无根而璞,风化水浊与质变化,另有小众之溶洞沉积石,如钟乳石等。

即原石理在土里经岁月自然风化浊化质变而硅化钙化后还在原生地,或嵌在岩层中,或埋在沙土中,被遗弃被埋藏在荒野山川的原石,其质本色,其状原始,呈皮壳状的拙朴岩石,鳞肌明显,纹脉清晰,品相完整而无根而璞。

能成形可观赏的山原石,大多属于石灰岩,石灰岩容易受到外来力量的侵蚀,长期经受波浪的冲击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蚀,软松的石质容易蚀化,比较坚硬的地方保存下来,经大自然条件下风化水蚀,逐渐形成了曲折圆润的形态。多呈重峦叠嶂之姿。太湖石昆石英德石灵璧石匀系山原石。

水冲石

即岩石硅化后又经沧海桑田的地壳运动,被洪水、冰川等运动搬迁至江河低洼之中,再经千万年的激流沙石冲撞磨砺,去软留坚去粗存精,呈质坚、形美、色艳、纹细、皮润、圆纯的砾石。因其“百转磨磋芒角消,颠簸历尽完其理”,质色形纹匀出姿出色。

水冲石外形大多圆满润泽, 其特点是纹理变幻漠测,色彩绚丽多姿,石质缜密,以质、色、形、纹的独特神韵著称,水冲石上游形体较大、但大而不拙,在园林中多做孤石点石置放,水冲硅化木及红水河大化石是其代表。

风砺石

在山原石的基础上,经沧桑巨变的地壳抬升至高原荒漠,崩塌风化后再经千万年风沙磨砺而成形的硅质岩石。

戈壁沙漠的特殊的地理与地质环境。常年降雨量不足,昼夜温差大,使岩石经常处在剧烈的热胀冷缩作用之中,从而加大了解离的速度。尤其是高密度、高硅质的岩石,其解离的速度更快。沙漠风暴天长月久地对吹打磨砺,被雕琢成千姿百态。

玛瑙质类风砺石,它的主要岩石载体是火山岩类玄武岩或安山质玄武岩类。该类岩石在火山爆发时或爆发晚期,火山的残余气体溢出,在粘稠的岩浆内留下了各种形态的气孔,晚期的硅质液体沿裂隙上升填于气孔中,形成所谓杏仁状构造。岩石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及结构越复杂,外貌形态也就越发显得多姿多彩,戈壁石雅丹石是其代表。

观赏石之形态及分类

造形石 图案石 景观石 矿物晶体 陨石及文物石

造形石

造形石是以形态的雕塑艺术审美为特征的一种形态表达式,可分具象及抽象造形二类,具象的其形仿山若崖,状物俏形,形奇突兀者像走兽器皿,抽象的,纹理细腻者可见节疤核瘿。

山石的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禅石的圆满择偈,岸然道貌。充分体现出山石之苍桑,水石之圆浑,皆具神似而不苟形如。

造形石可赏形亦可赏纹,其纹或细腻,或粗犷。细腻的若游丝,丝丝缕缕,若隐若现,粗犷的似大漠风沙,层层叠叠,苍茫凄美。超凡脱俗的意趣朴拙,空灵生动的疏密虚实,有似逸笔草草意随所适,气韵因之而生,情思由此而发,仿佛引人仰慕古贤高风,追思远逝的情怀。

造形石因其钟灵毓秀,殚怪尽奇,早在唐代就被列为贡品。作为传统赏石,唐宋以来,就以其孤傲自赏的形态而成为爱松且爱石的文人墨客奉为上品,并比德于石,比才于石,比灵于石,比神于石,比寿于石,赋予深厚的人文内蕴。

景观石

景观石小中见大,咫尺天涯而气势磅礴,名山大川的风花雪月体现得淋漓尽致,自然地呈现出雄、秀、奇、险、幽的意境,虽片掌之大能容万物之象,而一拳之小犹藏众壑之奇,令人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赏石就是一种缩景艺术,山石造景在我国造园史上,主要指以假山为代表的一种造景方式。所谓假山,是园林艺术家的构思立意和创作活动,用许多小石块的山石堆叠而成的具有自然山形的庭园景观小品。小者如同山石盆景,大者可高达数丈,广义的景观石实际上包括假山和置石两部分。山水景物;置石则是以山石为材料作独立性或附属性的造景布置,和主要表现山石的个体美或局部的组合,可观咫尺天涯,神与物游,尽享卧游之趣。

"玩石始于山形而终于山形"。无论远山、近山、连山、孤峰、双峰、叠峰、剑山、仙境、海岛、港湾、悬崖、洞门、瀑布等,大地的脊梁!其雄伟阳刚,奇绝变化匀以卧游之趣呈现眼前,咫尺尽天涯之势。诗人白居易有《太湖石记》:"撮要而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视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正是受唐宋文化的影响,日本至今所称的"水石"在狭义概念上也是指山川景观石。玩石的最高境界当属山形景观石。

图纹石

即由纹理、线条和色彩等构成的图案、造型丰富、变化万千的观赏石,它是以书画意趣韵味观赏为主石品,往往追求神似、强调意境、注重内涵。它遍布于我国各地河流湖沼的沙砾石层之中,在戈壁、沙漠、洪积层、坡积层、残积层、卵石滩以及海滨地区。

雨花石、天景石黄河长江石是此类图案石的代表。它那绚丽的色彩所构成的美丽图案,有的如东岳朝辉、峨嵋暮色;有如遍地红花、腊梅傲雪;有似八仙过海、观音送子令人玩味无穷。大理石构成的图案石属工艺石范畴。

图案石所呈的浓墨重彩,淡写轻描,或大块涂抹,或淡泼挥洒,或华滋点苔,或惜墨如金。风生方可谈笑,云散何必烟消,明心见性,厚积薄发,返璞归真,有如足赤金黄,有如朝曙晚霞,千载难逢的眩目重光,水洗浪淘后的纯净质地,向世人昭示着旷世绝妙的曾经辉煌。

矿物晶簇

是指由生长在岩石的裂隙或空洞中的许多矿物单晶体所组成的簇状集合体,它们一端固定于共同的基地岩石上,另一端自由发育而具有良好的晶行。

晶体是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由于质点呈有序排列,晶体内部就具有格子构造,称为晶体结构。不同晶体,其质点种类不同,质点的排列方向和间距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晶体结构。

在自然界以完好单晶或晶簇产出的矿物比较稀少,一般都要在晶洞裂隙中才有可能找到。这是因为矿物晶体发育完整的重要条件是需要一个能自由生长的良好空间,且溶液的过饱和度比较低,使矿物结晶速度进行得比较缓慢。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流体和洞壁围岩不断相互作用,才能生成各种发育完好的矿物晶簇。

矿物晶体的种类很多,有红色矛头状的辰砂、柱状晶体或者成为晶簇的雄黄、有棕黑色厚板状晶体的黑钨矿、也有以集合体出现的孔雀石、长柱状透明或半透明的水晶、块状和薄片状的自然金、螺旋状和树枝状的自然银以及不同颜色的玛瑙等等。欣赏矿物晶体,主要是看它的颜色组合、晶体的完整性和品种的名贵程度三个方面,有时一些矿物本身并不名贵,但是当它们集合在一起,成为多种颜色的晶簇时,这样的组合往往就会成为了观赏石中的精品。就会呈现出色彩绚丽、晶莹剔透的艺术美感,其效果是单一晶体所不能达到的。

生物化石

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骨头与贝壳等。简单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

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之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从化石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化石有三叶虫化石,植物化石,贝壳化石,足印化石,恐龙化石,鱼化石等。

《山海经》也有“石鱼”(即鱼化石)的记述;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有对琥珀中古昆虫的记述;宋朝沈括对螺蚌化石和杜绾对鱼化石的起源,已有了正确认识。迄今,发现最早的细菌化石为距今35亿年前的澳大利亚瓦拉翁纳群中的丝状细菌化石。

从古到今,生物的石化硅化钙化,实属不易,它需要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并且不可能再生。据专家估算,生物硅化率大约是万分之一,化石被洪水冲落江河,后与沙石滚磨而成形的,也不过万分之一;在茫茫河滩中有缘找到一块出形出色的水冲化石,更是万分之一。因此,化石是一种罕见的微量资源,比之山原石、风砺石,可谓弥足珍贵。

纪念文物石

文物石,就是某一时期特殊事件的见证之石,其主要价值在于其符属的人文意义。

比如杭州花圃掇景苑入口处照壁前的松化石,来自于南宋丞相王爚故里新昌县澄潭古镇相府遗址,是珍贵的观赏石和传承石。另后期东花园遗址出土的相府遗石。《闲远楼记》记载:“……乃出帑贿,运石营山,构楼数槛,匾曰闲远。间植松柏康干石林,凿沟引水溶回,置觞其内,随波转屈,与吟翁韵士一咏一觞,畅叙幽情。”

观赏石是大自然留给我们难以再生的宝贵财富,观赏石收藏在中国流行已久,而且形成了以观赏石为载体的奇石文化。石头本无意,人类形成的种种文化基因给石头增添了人文的力量和色彩,折射出人类丰富的文化意蕴。

人类对赏石、藏石文化的研究、和探索过程也是对人类起源、人类发展、地球能源、自然能源、自然规律的研究探索过程,无休无止,历史悠久、博大而精深。中国的石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丰富多彩。把能给人以视觉快感、引发美的启悟和联想

观赏石之人文与科学

东方赏石文化比较注重人文内涵与哲理,有比较抽象的理念和人格化的感情色彩,其观赏主体往往丰富多彩,甚至随心所欲,因人而异。

而西方赏石文化则比较注重科学和历史内涵,有比较直观、明确和科学的理念,其观赏主体则以各种动植物化石和多姿多彩的矿物晶体标本为主。

因此,东方赏石文化实际上是东方民族传统文化(感情、哲理、信念和价值)在观赏石领域中的反映与延伸,具有明显的人文色彩和感情色彩;而西方赏石文化则主要是某些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在具有观赏价值的自然物方面的展示和印证,具有明显的科学色彩和理性色彩。

以天然岩石为主要审美对象的中国赏石文化,与以矿物晶体、化石为主要观赏对象的西方赏石文化。中西方赏石所关注的重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天然性和独特性,两者都强调观赏石应天然成趣,原始完整,不允许拼凑嵌接,刻意加工。但是两者大相异趣之处更多,宽泛一点说,前者是属于人文科学,后者则属于自然科学。

东方赏石注重主观体验,形象思维,重在欣赏石头的文化韵味;西方赏石则强调直观感受,逻辑思维,探究自然的成因机理。

中国赏石提倡抚玩品赏,人石交融;而西方赏石只适远观陈列,不宜近取把玩。

两者的特点,是由各自的文化背景、生产方式、生活习惯诸方面的差异而决定的。

返观西方赏石,是基于工业革命时诞生的矿物学、岩石学和古生物学等科学理论而产生的。所以这是一种理性化的收藏活动,它更注重观赏石本身的科学内涵,强调美感与科学的统一,注重观赏石形成机理的探究,重视其学术科研价值,按科学眼光和思维评价其观赏性与艺术品位,这与东方赏石强调的艺术化欣赏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中国赏石文化,具有同宗性、同源性、同轨性。自唐宋以来,孤赏石就在园林石家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席位,不仅受到帝王将相和文人雅士的珍爱,而且受到平民百姓的喜爱。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感于外而悟于内,对赏石的情愫日益加深,赏石被赋予一种精神品格,被神化、灵化、人格化,逐渐使赏石与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生活情趣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赏石理念和民风习俗,逐渐积淀成底蕴深厚的赏石文化。

如果说东方赏石只是知其然,浅尝辄止的话,那么西方赏石便是知其所以然。西方赏石强调视觉直观,并无深厚的文化积淀,富于含蓄、想象的题名是绝无仅有的,比如中国南京的雨花石玛瑙,在绝大多数欧美人眼中便只是普通的玛瑙质卵石而已,富于诗情画意的想象和题名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

观赏石之高雅与世俗

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较推崇美玉;而处于非主流地位的道禅文化则推崇奇石.。

美玉在这里成了一种象征,孔子借助着它,在表演着儒家的政治秩序与道德主张。后世的儒家集团,干脆把美玉伦理化道德化,他们把美玉推举到道德的象征,质地坚硬慎密,色泽皎洁冰莹,性情温泽细润、声音清越舒远。许慎《说文解字》把玉概括为仁、义、智、勇、洁“五德”,跟上古流传下来的“五行”模式遥相呼应,最后奠定了玉器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中国古代的赏石文化历来崇尚”清奇顽拙”的石韵,欣赏“瘦透漏皱”的石形。奇石是一种自然之自身,形奇貌怪,气淳质坚,天然之形,自然之性。这里所要表达的,不是什么仁、义、智、勇、洁“五德”。它正是要冲破这种文化的束缚。因此,与主张琢磨切磋的玉文化不同,古代奇石文化反对任何人为的加工。在文人士大夫心目中,这其实是一种归隐山林的山岳情结与孤高清标的出世寄托。

从美学特征看,古代的玉文化是审”美”,石文化则是审“丑”。观赏玉就是观赏它的色彩,光润以及加工的赏心悦目的形式,属于秀美的审美范畴,观赏奇石则是观赏它的千奇百怪的形态,以及清奇顽拙的风格韵味,属于审丑的美学领域。

观赏石之传统与现代

以“瘦、皱、漏、透”为理念的传统赏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国古代审美观系统集成。传统赏石以山石为主,一般受太湖石、灵璧石、英石和昆石等四大名石的特点而衍生出观赏见解。发展到今天,石界笼统地把所有具备瘦、皱、漏、透特征的观赏石,归结为传统赏石行为。

现代赏石讲究质、色、型、纹、韵。如果说质是石之本的话,那色就是外在感观,型是表现形式,纹是特征体现,韵就是内在气质。说起现代赏石所推崇的方向,一般要求观赏石形态各异、质地温润、色彩鲜艳、纹理流畅、别具气韵。在当今提倡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现代赏石也别具一格,最具代表就是海派赏石。

审丑,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赏石文化精髓。追溯中国古代的“丑石观”,唐朝诗人白居易可算鼻祖。《咏双石》诗:“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宋朝米芾则提出“皱、瘦、漏、透”四字赏石要诀。这四个字都包含“丑”之含义。如“皱”,米芾本义石皮之“皱”,“皱纹”、“皱眉”,属于“丑”的;如“瘦”,石型之瘦,瘦长、骨瘦零丁,也属于“丑”的。因为国人有着“以肥为美”的大唐遗风;如“漏”,米芾本义是指俯视时石之孔洞从上至下的漏洞。但这个“漏”字,透漏出了古代文人的诸多自嘲、调侃。所以“漏”字也含“丑”之义。至“透”,米芾本义是指石平视时的孔洞,目光能透过孔洞,见到一孔之光的美妙。但太湖石之天然的百孔千疮本身包含丑之义。

米芾的赏石要诀,本质上是属于赏“丑石”之要诀。宋朝苏东坡,进而提出“石文而丑”,清朝郑板桥继而提出“丑而雄,丑而秀”,完善了“丑石观”,赏“丑石”要诀,变成中国古代的赏石原理。

.

相对于古代赏石要诀“皱瘦漏透”,当代赏石要诀讲究“形质色纹”。“形质色纹”的美学理论基础是近代西方的艺术哲学。当代人基本上是在“有趣味的形式”的美学观念陶指引下进行赏石活动的,其要点是讲究如色彩之和谐,比例之对称,线条之流畅,黄金之分割原理等。

如今,同样是表现抽象意蕴(古代赏石主要可归类为抽象石),古代赏石与现代赏石(以水冲石为代表)截然不同。现代赏石更多的是在世俗世界(如现实的珠光宝气以及西方现代雕塑)中寻找灵感。这种赏石本质上与传统的归隐山林(山岳情结)、孤高清标的出世寄托(体制外的“全真保性”)毫无关系。它已经远离了理想境界的追寻,而成是一种世俗观念的审美。

在中国,“石”最早用于医药和炼丹术并且与传统的“仙山”传说密切相关,但是,从宋代一直到近代,人们更多地是从美学上议 论赏石,而忽略了赏石的文化联系。发轫于汉代的仙山传说历经唐宋一直保持到明清时代,其中不断地融入新的孔教、道教、佛教思想甚至增补新的仙山偶像;宋元以来山水画中所体现的仙山可以用来解释赏石与道、佛、儒诸教相关的文化内涵;尽管石的属性不能全然对应于绘画中发掘的仙山的形象,石与寓有复杂 文化内涵的各种仙山的形象始终密切相关。虽然中国的赏石不全然是象征的,至少也是具有很强的暗示能力的艺术形式,石是仙山的表现,洞是仙境的通道,在这个意义上,赏石是通往仙境的幻游之舟。

观赏石之趣味与艺术

赏石是一种审美艺术。表明了人文的内涵通过石之地理载体,蕴涵了人石互动观石与赏石之系列艺术行为,是人从大自然中发现而选择,赏玩读悟,命名并安顿,诠释演译而点石成金内蕴不断升华的行为艺术。

趣味审美

仿崖若兽,状形俏物,一目了然。

齐白石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画论,常常被不少赏石者奉为圭臬。从赏石的趣味审美角度看,奇石当然也是越“似”越好,这也是奇石能够成为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大众化收藏活动的基础。一方酷似破壳而出小鸡的内蒙戈壁玛瑙,宝玉石专家可以给它评估出1.3亿元的“天价”,原因无非是它太像了,像得匪夷所思,像得拍案叫绝。

现代审美之质色形纹,相对于古代赏石要诀“皱瘦漏透”,其要点是讲究色彩之和谐,比例之对称,线条之流畅,体表之光润、黄金之分割原理等。继古代四大名石(灵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之后,近年来,长江石、黄河石、乌江石、绿泥石等等横空出世,从中就能看到现代审美趣味的变迁。其中水冲硅化木与“摩尔石”这两个品种的特点,很能体现奇石的这种现代美。如果说水冲石的欣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那么摩尔石的欣赏则是西方现代艺术的自觉借鉴。

现代美与世俗美有着一种表面上的相似:都注重形式美,也都是近年来才形成风气。但是两者有着很大的区别。现代美的猎奇,指向是是奇石的文化韵味,赏石者重的是石头的精神享受。世俗美的猎奇,却指向着石头的珠光宝气,满足着人们的富贵感的追求。近年来,水冲硅化木、大化石、玛瑙石、彩卵石、戈壁石小品等等品种的迅速蹿红,生动的诠释着这种世俗美的大众特征。

本质上,这是一种传统的珠宝文化向奇石领域的渗透与泛化,是奇石欣赏与珠宝收藏的统一。它用珠宝的标准来欣赏奇石的,讲究的是石头的珠光宝气与逼真的外形。它标志着奇石文化大众化时代的来临,表明了草根审美意识的觉醒:奇石已经走出了贵族精英的垄断领域,飞入寻常百姓家。

艺术审美

艺术审美。表明了人文的内涵通过石之地理载体,蕴涵了人石互动观石与赏石之系列艺术行为,是人从大自然中发现而选择,赏玩读悟,命名并安顿,诠释演译而点石成金内蕴不断升华的行为艺术。

“似与不似”画论如若要移用到赏石,那么它只能适用于艺术审美,而不是趣味审美。

奇石本身虽然是亘古洪荒时代大自然的杰作,但人们对它的艺术审美观照,所谓“发现的与选择的艺术”,可以穿越时空,用人类历史上曾经创造出的无数优秀艺术作品来比类旁证。

赏石的趣味审美与艺术审美,两者并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而是一种相互交融的关系。就像工笔画和写意画一样可以成为艺术作品,只不过二者给人的审美愉悦是不完全一致的,相比前者,后者更能给人以发散思维和想象空间。

赏石作为一种具有东方审美情结的艺术,它的艺术审美也应服膺于东方传统艺术精神。

如果说趣味审美与艺术审美这两者之间有一种分界线的话,那就是神韵的有无。譬如一方象形石,如果它只是简单的形似,那它只能是一种趣味审美;如果它不但形似,而且达到了神似,那么完全可以上升为一种艺术审美。

古典丑石观寄托的是全真保性的自然人格;现代的美石观诠释的是精神需求的文化意韵;荒诞美体现出思者对世界、对人性的全面批判与抗争;世俗美则宣告了赏石平民化时代的来临。

中国古代的丑石观应当是奇石文化的灵魂、核心。现代美与世俗美都应该建立在丑石观的价值观之上。也就是说,它必须保持着传统奇石最根本的两大要素:天然性、个性的张扬性。至于现代性的荒诞美,它本来与传统的丑石观就是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它是古典丑石观合乎逻辑的现代产儿。

观念审美

摩尔石的发现便是一种观念审美。相比趣味审美和艺术审美而言,赏石的观念审美是一种“另类”的审美。

如果说趣味审美着眼于“似”、艺术审美着重于“似与不似”的话,那么观念审美便强调的是“不似”。

所谓传统赏石所强调的瘦漏透皱,它既无趣味美感、又与艺术不相像,和形式美学的审美规律更是格格不入,古人之所以对它青睐有加,完全是因为它某种程度上是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宗教(特别是禅宗)诸方面观念的代表,是古代文人士大夫传统道德精神的一种化身,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并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

另外,传统赏石作为一种缩景艺术,在文人士大夫心目中有一种归隐山林、孤高清标的出世寄托。所以传统赏石更多带有象征意味,是一种观念的审美。

同样是表现一种抽象的内容,传统赏石与新派赏石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后者更多是在现实世界(如西方现代雕塑艺术)中寻找灵感,本质上还是属于艺术审美的范畴。

荒诞美之现代丑石观,它与中国古代的丑石观不同。后者是一种结构型的文化,它以道禅文化为中心,张扬着一种相对的叛逆性。前者则是一种解构型的文化,它拒绝任何文化的中心,张扬着一种绝对的叛逆性。

荒诞美是现代世界全面异化的产物,是现代主义哲学的结晶。它的审美特征是怪诞、虚无。它用惊世骇俗的形式无情的撕破、粉碎着一切官方及其民间的审美观,让一切人在它面前都找不到感觉。

观赏石之味象与悟道

‘’味象‘’‘’观气‘’‘’悟道‘’,此赏石三步曲也。

由形入神

由形入神,就必须物皆有神,物不是至少不仅仅是一个质的团块,一个界限分明的实体,而是一个有着由表及里由实入虚的丰富层次的存在,这个实到虚的层次,就是形、象、气、神。

主体要想从“形而下”的审美感性观照活动“味象”、(象之审美)中获得“形而上”的审美安顿(“悟道”、道之审美),必须通过“形而中”的审美“观气”(气之审美)活动来完成。

审美之象

审美之“象”(形象、物象、意象)是主体“观气”活动的基础或载体,而“气”又是“象”的内在机心。

无“象”则气之审美无以发生,缺少了气之审美活动,“象”又是无生命之“象”,不能成为主体生命情怀的载体。

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故而“气”是连接形下之“象”与形上之“道”的中介,“观气”活动则成为“味象”活动与“悟道”活动的桥梁,它引导有限的“味象”层面向更高的“悟道”层面提升,使主体获得最终的形上审美安顿,从而构成审美体验的发生依据。

因此,观赏石,不仅罕见非凡,而且极具艺术性和亲和力,是既可远观又可把玩的案头清供。虽初观莫测而久视弥珍,其审美旨趣与书画雕塑艺术之“虚象”和“味象”同出一辙。如此美石,君子好逑!观赏石,蓄厚涵深,源远流长。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其实,对于收藏人而言,参禅如藏,藏如参禅;看山是山,看水如水,人生如藏,藏如人生,到底是你收藏了它还是它安顿了你。

观赏石之清供与组合

在古代,奇石的供置主要分为“园林置景”和“几案清供”两大类,当今,人们保护和审美观赏石主要也是分成这样两大类,无非在供置方式和观赏理念上有所进化而已。

把远古的美与现代美完美结合起来,给人产生一种亘古永恒的力量之美。从古到今,生活中的“赏石”还和艺术里的“绘石”同样是精神活动的普遍现象,历代均有无数绘石的丹青高手。唐代画家阎立本的《职贡图》、明代画家吴彬的《奇石图》、清代画家陈豪的《瀚海之英》等,都是古代绘石的经典之作。其中也有描绘木化石的佼佼者,明代赏石家林有麟在《素园石谱》中所绘的“松化石”、“石树”都很传像出神,尤其是当代旅居美国的画家刘丹所绘的木化石水墨精品《雍穆图》,用回旋辗转、一面一景的手法,从十二个视角对清代马曰璐的传世名石“小玲珑”作了全方位描绘,画作精到独特,传之以神,曾一度饮誉海内外,并在艺术领域创造了全新的硅化木鉴赏方式,给人更多的启迪。

比德于石。观赏石,把它作为崇高品质的象征。就石而言,古人以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智兼者乐石。因而不少圣人贤达都尊石为师,以石为友。“悟石理而养性,守石德以修身。”清代学者赵尔丰说得好:“石体坚贞,不以柔媚悦人,孤高介节,君子也,吾将以石为师;石性沉静,不随波逐流,然叩之温润纯粹,良士也,吾乐与为友。”从这些观念出发,石与在人文精神上来说是相通相融的,而观赏石则是这种人文精神的物质载体。随着人们对赏石情愫的升华,赏石也逐渐被灵化为一种刚正不阿、坚韧不拔的崇高品格,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鉴赏之余,使人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一种精神激励。

比材于石。“松之贞也可栋梁,石之坚也宜柱碣”。南宋丞相王爚爱松爱石,以石品为人品,独立不移,清修刚劲,在国势危亡之际,顶天立地,力挽狂澜,护国安邦,俨如“廊庙砥柱”。因而文天祥在《祭平章公(王爚)文》中赞曰:“生尔有辅相之奇才,为国家栋梁之英俊。”明代世宗朱厚熜赐山阴太守两块松石,就是为了褒奖太守保境安民、国之栋梁的业绩。清代乾隆皇帝,在题诗紫禁城御花园绛雪轩前松化石时,特意在文中提到“是石黑龙江将军福僧阿所进”,“康干虽岁贡,逊此一峰全。

比神于石。在古代,人们把石奉为神灵,演绎出不少神话传说。可神通广大,逢凶化吉。中国民间有一种奇异的风俗,就是用石镇宅法。古人认为灵石具有神威性和魔法性,所以用石镇宅,就能压住一切妖魔鬼怪、避邪消灾。延续至今的“泰山石敢当”碑和奠基石,也就是这种风俗的沿袭。后来因受奇石天赋神韵所感化,改埋石为明供,起到镇宅、观赏两大功能。在浙江永康、新昌民间仍有这样习俗,认为奇石是“火金”,供奉奇石可以驱火驱邪,往往把奇石置于天井、中堂、后院、案头、灶头、窗台、盆中,以示镇宅,祈求万事如意,祥云永驻。

比寿于石。奇石同古,奇石是长寿的象征。比照上亿年的沧桑演进,数千年的人类文明也不过沧海一粟,非常渺小,人们没有理由凌驾于自然之上,实在应当亲近自然,融入自然,使自己的心灵得以安顿。在民间,人们把奇石喻为长寿之石,作为祝寿的礼品。也有的认为把玩奇石能去病消灾,能长生不老。由此,人们对于奇石更多了一层石崇拜石图腾的理由。

如今,人们供置观观石,还往往具有人文纪念意义,以寄托崇敬之情,传承松石文化。在杭州西湖孤山的西泠印社,立有一尊创始人丁敬先生的石雕像,雕像旁特立一柱古朴的硅化木,在翠竹的映衬下,更添一份肃穆隽永的文化气息。在中国书法圣地绍兴兰亭书法博物馆前,建有一座精巧的古亭,名曰:“信可乐也亭”,亭中端放一座由日本书法团体天溪会所敬立的木化石碑,表达了日本书法家对王羲之绝世妙笔和高尚人格无比敬佩之意,并愿立此碑,流传后世。在安徽马鞍山采石矶李白醉酒捉月终老绝笔之地,幽静的万竹坞里,建有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艺术馆,在古朴典雅的江上草堂前,园林设计师错落有致的布置了十数方硅化木,形成了一道独具匠心的园林景观,寓意林老书艺刚健出神,永励后学。

赏石文化源远流长,文脉永续,如果说,古代石文化是一种审丑文化,那么,现代的石文化则是一种典型的审美文化。奇石无语,是因为它承载了上亿年历史的份量;奇石有灵,是因为它积淀了从古到今的人文遗产。木已成石,我们没有理由漠视这份远古瑰宝,没有理由放弃这份珍贵遗产。今天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追根溯源,永续赏石文脉。

紫砂壶的真假鉴别

千年血玉平安扣拍卖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