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观音鉴赏网

探索中国玉文化的奥秘

07-23

探索中国玉文化的奥秘

玉,按照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木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这便是玉有名的五德。如果将这段话如果翻成白话,大概意思是:玉,乃是美丽的石头。它润泽温和,有仁爱之心;它纹理清晰,有忠义之心;它声音舒扬,有智慧之心;它质地坚硬,有勇气之心;它锋利内敛,有自省之心。许慎对于玉,的夸赞毫不吝啬,可见,玉在中国古人知识分子心中的地位。

现代考古学家郭宝钧,是一位多次参与安阳殷墟考古发掘的史学大家,他在《中国青铜器时代》中讲到玉器时,写道:“石器在石器时代,主要是朴素的实用物。到青铜器时代,石器渐衰,玉器代兴,实用之意少,玩赏之意多,于是乎演为货宝,为佩玉。由爱货宝而对职位不同的人作一限制,于是为瑞玉。由爱货宝而转为赂鬼神,于是为祭玉。由爱美玉而愿服食长生,愿死而不朽,于是为葬玉。这些都是与民生实用无关的。然玉器在殷周人的意识状态上,端人品质,坚人心意,暗示的教育之功为不少;而在捖摩之工上,亦不少辉煌的制作,对整个文化的成就,玉器还是不可淹没的。”

《逸周书·世俘解》中记载,商朝纣王帝辛因为被周武王姬发打败,自焚而死时,据说用了四千件玉器在自己的周围摆成一个圆圈,又讲到周武王姬发攻克商朝后,从商王朝那里获取玉“亿有四万”,当然,这些话,夸张虚构的成分很大,但是殷商王室大量使用玉的事实是存在的。

妇好墓出土的玉器

七十年代末,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商王武丁妻子“妇好”墓,出土的玉器达到了七百多件,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作为装饰品的玉器。妇好墓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故而她的墓中的玉器应该代表商朝最高的成就。

西周建立后,中国文明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果“礼乐”在夏、商时代,还是带有“巫祝”的痕迹,还是属于初步发展时期,那么进入西周,“礼乐”则正式形成,变成其后数千年中国人最重要的文化内核。这个时期,祭祀、葬礼、社交等等活动,都在贯穿“礼”的内容。此时,玉的各种用途,都带有了“礼”的印记。“祭玉”用于礼神、赂神、迎神、谢神、娱神,是基于玉本身的“可通神”的灵性。而这一认识,应该是源自于上古时代。玉的灵性也被广泛应用于葬玉。古人认为玉既能通灵,那必然让尸体不腐烂,商周时期的墓葬,很多都有用玉保护尸体的例子。有裹身体、用一小片一小片的方形玉连缀成衣服的“玉衣”,也有专门塞九窍,即双眼、双耳、双鼻孔、口、肛门、尿道的玉。除了塞尿道的玉制作成细条生殖器状,其余大部分雕琢成各种模样乖巧的动物形状或者几何形状。

春秋战国,玉的使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出自《礼记·聘义》的“君子比德与玉”,将玉赋予道德的内容,将玉的灵性演化成人的品性。还有一种出自《国语·楚语下》:“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它将石头的美极力发挥出来,把玉通灵神奇的一面恢复成物质本来的美上。不管“君子比德于玉”抑或“哗嚣之美”,都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气质展现人们的面前。

春秋时期灯笼型玉佩

譬如,春秋战国的佩玉,不仅是外在的一种表达,其实也是内在的精神表达。其实,这种表达源流颇久远,在龙山文化中就已经存在了。因为龙山文化的时代与中国传说的黄帝时代约略一致,古史中讲到黄帝曾经于战后创衣制,于带上悬吊玉佩增饰,以显示悠闲与地位的举动,不仅表现止战的用心,也在区分阶级,强化社会的一种秩序。只不过,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更加追求外在视觉效果,更加追求人文现实的一面。

到了秦汉时,玉被大量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尤其到了汉代,玉的不仅是赏玩的器物,开始出现在日常生活的中。这说明玉从“通灵”的崇高地位渐渐变得更加平民化,更加贴近“人”的需求了。虽然这个时候,玉的各种器物都有趋吉避凶的含义,但是看待玉不再那么充满敬畏。当时除了有玉佩、玉带钩、玉羊、玉马、玉辟邪等等,还有山西兴平汉武帝茂陵附近出土的玉铺首,这些不仅仅是驱邪,还是人们触手抚摸之物。

唐代玉器

唐朝建立后,玉器除了仍然有礼器的功能外,主要趋势是制作成生活中日用品和以容器形式出现的陈设品。虽然唐朝徐坚在《初学记》中将玉列为“宝器”,要求唐玄宗等诸皇子学习此书,但是,玉的气质不再如汉朝那样有凌厉气,反而朝着精美、雅致的方向转变。

唐代玉器

这也表明,秦汉以来的中国文化有了大变化,玉开始了世俗化。

宋朝时,经济发展相当迅速,市民社会出现,玉器市场世俗化更加快速。为了市民服务成为玉器制作的主要目的,城市里不仅有制作玉器的作坊,还有贩卖玉器的店铺。这种为市民服务的玉器制作即玉器的市民化。人们生活中的摆设品与赏玩器物也经常用玉来制作,甚至连一些神祇,譬如观世音也开始失去神性而进入了观赏工艺品行列中。宋孝宗曾经因为喜欢马毬,不小心伤了一只眼睛,金朝政府专门派遣使者前来给他庆寿,送上的礼物便是千手千眼白玉观音,目的是故意调侃瞎眼的宋孝宗,可见,在当时,这类玉制的神祇都是作为看玩的功能了。

宋代云山双鹤纹玉饰,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宋朝的玉器,大多将花鸟题材雕琢在上面,即使有些仿古的玉器出现,也并不是文化复古,而是为了迎合市民不同的审美需求。

元代花鸟纹玉

元朝继承了宋、辽、金玉器传统,图案纹饰大多是山水、花鸟、螭虎、海兽等等,雕刻的技艺也更加纯熟,尤其是在浮雕技法上很见功力。忽必烈在至元二年,也就是公元一二六五年,专门下令制作了一件重达三千五百公斤的特大玉雕,这便是有名的“渎山大玉海”。这件玉雕形态厚重,风格质朴,将各种海兽刻在波涛汹涌大海之中,于粗犷之中见精微,豪放中现匠心。这件大玉雕颇有大元海疆万里,雄霸天下的气概。

明清时,中国文化不再有豪迈的气质,那种自由、大气、质朴、活泼的个性被精细、小巧、复杂所替代。赏玩玉虽然愈发宽泛,但是或多或少流露出小家子气。明朝的宫廷用玉制作了大量的器物,有日用类型的,也有一些仿古的,但是这些器物用料虽然精致,雕琢也颇巧妙,可是独独缺乏汉唐的豪迈。

当然,在这些玉器当中,也并不是毫无可取,譬如,明清的苏州作为中国玉器的制作中心,其中生产的很多玉器也是颇精美奇巧的。

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在所藏“琢玉”名家、苏州陆子刚制作的“合卺杯”,造型雄浑古朴,豪放典雅,是不可多得传世之宝。

中国用玉数千年,玉器研究历史也颇久,玉对于中国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寄托。中国文化中,对于玉的神化和灵物概念以及特殊权力观点都植根于此,玉器的历史,不仅体现中国人对美的认识,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体现着中华文明数千年来起起伏伏的变化。

编钟图片高清

钓鱼灯充电器多少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