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观音鉴赏网

《金陵石痴录》:老报人王增陵为赏石精英们撰写的传记

10-28

《金陵石痴录》:老报人王增陵为赏石精英们撰写的传记

《金陵石痴录》分享会在南京举办填补赏石著作空白

▒ 中新网亦宁/撰文 艺术家园丽人/摄影 王希凌/编辑

南京新街口新华书店现场交流

△ 作者王增陵(左二)与原南京雨花石协会会长、艺术家园群友戴宗宝(左一),现任南京雨花石协会会长、艺术家园群友戴康乐(右二),主持人、艺术家园群友张静一起交流。

10月27日下午,由凤凰新华和南京新华书店主办的新书《金陵石痴录》分享会暨南京媒体艺术家园第89场群公益活功,在南京新街口新华书店二楼音乐厅举行。新书作者和众多嘉宾就金陵赏石文化的特点和现状,与100多位读者进行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金陵石痴录》新书

藏家人物肖像漫画系画家禹天成精心创作

《金陵石痴录》是南京日报资深媒体人、艺术家园群友王增陵历时两年写出的新著,书中藏家人物肖像漫画系画家、艺术家园群友禹天成精心创作。该书作者以记者的眼光和文字,为一座城市60多位赏石精英立传,这在全国尚属首例。专家认为,《金陵石痴录》堪称中国赏石界的开山之作。

中国赏石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國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都金陵,更是与赏石文化结下不解之缘。石头城,屹立千年;《石头记》,闻名天下。北阴阳营出土的六千年前的雨花石,更是开创了中国赏石的源头。赏石文化,是金陵文脉中一道靓丽的风景,是文化南京不可或缺的重要成份。

作者王增陵也是一位石痴,藏石读石20多年,且有赏石专著问世。他用记者的眼光捕捉石痴生活中最有趣的故事,最感人的细节,最具创意的观点,来展示他们独特的个性;以精到的文字,绘声绘色,将60多位石痴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著名作家薛冰(右一)高度评价此书

原南京市作协副主席、南京地方志学会副会长、著名作家薛冰高度评价此书,认为此书别开生面,独具一格,填补了赏石著作的一个空白。原江苏《莫愁》杂志社长兼总编姜平章认为,此书可以说是一道文化风景,其功"大矣哉"。

在分享会上,王增陵谈到金陵赏石文化的鲜明特色。一是历史悠久,六千多年前,居住于此的先民,就开始玩赏雨花石;二是文化深厚,从宋代至民国,有关雨花石的诗、文、专著,不绝如缕。改革开放以来,金陵大地掀起一股赏石热潮,观赏石由文人雅士的雅玩,生发为寻常百姓的爱好。其中的佼佼者,组协会,办展览,编图册,赋诗文,出专著,开讲座,开全国风气之先,把金陵赏石文化推向高潮,推到全国,推往世界;三是气魄宏大,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金陵石痴们就把雨花石展开到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引起强烈反响;四是格调高雅,他们办展出书,不仅仅赏其形,更重视从科学、历史、文化、艺术的角度进行欣赏。

著名藏石家征争(左一)在发言中

比如2017年,著名藏石家、艺术家园群友征争在南京博物院举办《天花乱坠一一雨花石与金陵风韵》特展,3个多月,100多万人参观,盛况空前。许多观众向南博建议,永久保留这个特展。20多个省级博物馆和法国、澳大利亚的著名博物馆,纷纷邀请征争前往办展。

王增陵坦言,在采写这本书的过程中,给他印象最深的,不是自豪,却是忧虑。金陵赏石文化,在金陵文脉中,处于边缘状态;在文化南京中,鲜有提及。石头城南京,至今没有一个象样的奇石博物馆,全国第一座中华奇石馆,早已名存实亡;也没有一个稍具规模的奇石市场,几个小石市,也是东搬西迁,无处安身;大量名石外流,加上队伍老化,后继乏人,金陵赏石文化前景堪忧。著名藏石家征争多次大声疾呼:“金陵赏石文化面临失根危险!出台保护抢救政策迫在眉睫!”

王增陵说,把金陵赏石文化作为城市名片推出来,引起重视,是他写作《金陵石痴录》的初心。

艺术家园众多大咖前来捧场


《金陵石痴录》序

薛冰

石,是人类最早掌握的劳动工具。而至迟在新石器时期,非使用功能的观赏石已经为先民所认识。数千年来,人们从色、质、形、纹等不同角度选择美石奇石,品鉴收藏,留下诸多佳话。

改革开放以来,观赏石由文人画士的雅玩,生发为寻常百姓的爱好。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观赏石的天成幻出,陶醉于观赏石的莫测奇趣,在古都南京,渐形成一个淘石、藏石、品石、论石的群体。其中的佼佼者,组协会,办展览,编图册,赋诗文,摄影视,开讲座,建石馆,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展示石之奇、巧、趣、韵。

当我们翻阅画册、流连展厅,惊艳于观赏石的千变万化、无奇不有之际,可能不会想到,每一枚美石,都须从浩如烟海的砾石中精挑细选;可能不会想到,砂里淘金的过程中,曾发生怎样感人至深甚而不可思议的故事;可能更不会去想,奉呈如许珍异藏品供大家欣赏的,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我们在尽情享受美的愉悦时,常常忽略了隐身于其后的奉献者。然而,正是他们,寻觅,不辞艰辛;发现,独具慧眼;购藏,不惜代价;命名,画龙点睛,把南京的赏石文化推向高峰,使南京成为中国赏石文化的重镇。

现在,终于有一本书,将南京的爱石人群体推到了台前,让我们可以见识他们的庐山真面。这六十几位收藏家,年龄不同,经历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家庭境况不同,喜爱的石种不同……他们在收藏之外,多有自己的事业,不乏学有所长、卓有成就者。但是有一天,他们遭逢了观赏石,人生道路由此转折,藏石品石,成了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石不能言最可人”。有的人和美石缠绵了半个世纪,耄耋之年依然兴致不减;有的人正当青春年华,却已一见钟情,与奇石结下不解之缘。

作者称他们为“金陵石痴”。确实,身在金陵,爱石成痴,是他们最大的共同点。

痴,可说是收藏的最高境界。思念所爱,受尽熬煎,得见所爱,如痴如醉,一朝拥有,忘乎所以,与奇石同样值得珍重的,是那一腔真情。收藏固是物质的占有,但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拥有珍品秘不示人的守财奴,永远成不了精神贵族。金陵石痴的另一个共同点,便是不以占有奇石为满足,而乐意与同好交流,与大家共享。在这本书里,他们与读者分享的,不仅有藏品的美不胜收,还有爱石之情怀,觅石之途径,选石之诀窍,品石之趣味。奇石丰满了他们的人生,升华了他们的境界,无论玩不玩石头的人,读他们的现身说法,相信都会有所启迪。

他们爱石成痴,从南京本地的雨花石、栖霞石,到安徽的灵璧石、长江的三峡石、广西的水冲石、内蒙的戈壁石、新疆的风砺石……哪里有奇石,哪里就会留下他们的足迹。他们不满足于拥有奇石的今生,而且要了解奇石的前世,有人致力探求种种奇石的形成原因,有人悉心整理古今藏石赏石文献。有的人为藏石留影造像,歌之咏之,不遗余力。有的人归纳观赏石的审美规律,从传统的具象之美到现代的抽象之美,让更多的人领悟鉴赏之道。有的人尝试将观赏石组合搭配,模移再造,衍生出形形色色的创意产品,力求使有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以更多喜闻乐见的方式满足社会需求。

本书著者王增陵先生,也是一位有名的石痴,藏石数十年,家中别有洞天,且有赏石专著问世。石痴心意自相通。他有感于石友们的执着与痴迷,对石文化的颖悟和创见,决意为金陵石痴立传。他又是南京报业的资深记者,与选石一样,他的慧眼善于捕捉同好收藏生涯中的可歌可泣之处,以精到的文字,绘声绘色,将各位石痴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写出了他们的觅石之苦、藏石之珍与赏石之乐,写出了石友之间的交流传承、深情厚谊,写出了石痴们高远的追求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同时,每一篇文章都配有两幅插图,一幅是石痴所藏珍石的彩色照片,争奇斗艳,也可让读者以一斑而窥全豹。另一幅是漫画家禹天成先生专门为各位石痴所作的画像,画家以夸张的手法刻划出他们的容貌特征与性格特点,也为本书增添了趣味。

(薛冰是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藏书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南京地方志专家)


《金陵石痴录》后记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金陵石痴录》终于可以付梓了。

以一位记者兼石痴的眼光和文字,来为一座城市的赏石精英立传,据我所知,这在全国尚属首例。这得益于金陵古城深厚的文脉和赏石文化的历代传承,也得益于一大批几代金陵石痴的执着追求和卓著成果。没有这些先决条件,《金陵石痴录》是写不出来的。因此,我对自己能在金陵古城生活了六十年,深感幸运;能或早或晚地结识了如此多的金陵石痴深怀感恩!

采写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我对一些老朋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有幸结识了一大批新朋友。他们的故事令我入迷;他们的执着令我感动;他们的境界令我敬佩;他们的成就令人欣喜!能与他们结书缘、结石缘,是我今生的幸运!值得欣慰的是,写了60多位石痴,做到了两个基本满意:被写者基本满意;写作者也基本满意。这说明选对了人,故事精彩;也写出了每个人的特色,恰如其分!所以,我对每一位采访对象,都心存敬意,也心怀感激。

刘水、张宪忠、王建平、王邵萍、征争、吕晓红、王晓钟、周德麟等,作为金陵老资格的赏石藏石大家,为我推荐了不少采访对象。在此深表谢意!

禹天成先生是著名的漫像大师,正如大诗人丁芒所言,禹天成的漫像简洁传神。此次,他为数十位入录者所作水墨漫像,也成为本书的一大亮点。在此,谨向禹天成先生致谢!刘汉作先生为拍摄书中的石照,花费了不少心血,一并致谢!

江苏省作家协会书画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诗画院副院长尹最良先生,既是我的同行,也是我的老友。尹先生为本书的出版出谋划策,贡献良多。深致谢意。

感谢薛冰先生为本书所写的精彩序言。薛冰是我的校友、插友、文友、石友,也是我交往超过50年的老朋友。薛冰是著名的作家、学者,对金陵文化研究尤深,对金陵文脉了如指掌。他认为赏石文化是金陵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作为“石头城”,应该把赏石文化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可以说,如果没有薛冰的策划、支持和帮助,就不会有《金陵石痴录》的诞生。

我的太太白之锡、女儿王碧佳,20多年来,对我近乎疯狂的覓石、购石、藏石,给予的包容、理解、支持,让我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本书二十多万字的书稿,都是白之锡一个字一个字用键盘敲出来,录入电脑的。王碧佳是留美博士、东华大学副教授,在生二宝坐月子期间,还对全书的文稿和漫像、石照,进行了统一编辑,令我特别感动。

金陵石痴众多,本书容量有限,故仅仅选录了其中一部分。写着写着,人数仍然突破了最初的设想。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精彩人物未能入录,只能留待将来,争取有机会再写续集了。

王增陵2018.12.21.


《金陵石痴录》精彩篇章节选

金陵玩石人——记征争

作者:王增陵

征争漫像 禹天成作

“征争何许人也?曰,石头城中一石痴耳!”著名作家、诗人周锋老先生自问自答,如此评价征争。“金陵玩石人”是征争自封的雅号。石头城中石痴众多,但是,能把石头玩出文化,玩出艺术,玩出这么大的动静和影响,征争堪称金陵石界第一人!

我和征争相识也有20年了,但交往不多。他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玩石时间长,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玩雨花石;二是好石头只进不出。他是石头市场的常客,有时一天要跑几趟,骑上摩托车,来去如风。我只要去清凉山必定会遇上他的。他眼光好,出手又快,收了几十年,你说他的好石头该有多少吧?

征争让我刮目相看的,是他的几次特色石展。2010年春,南京举办梅花节期间,南京市政府特邀征争,在明孝陵博物馆内,举办“梅花石韵”雨花石个展。200多株姿态各异,斗艳争奇的梅花,绽放在一块晶莹剔透的雨花石上,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挑选作品,设计展位,布置展厅,征争一丝不苟,亲力亲为。孙晓云、黄惇、卢星堂、汤达等书画家为展览配上书画,使整个展厅古朴雅致,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气息。梅花是南京的市花,雨花石是南京的名片。在梅花节里,展示“梅花石韵”可谓创意奇巧。“梅花石韵”雨花石个展反响巨大,取得很大成功!

2016年1月,征争在“征争藏石艺术馆”举办“征争雨花石百猴趣展”。这年是猴年,“金猴报春归,春归金猴报”,征争用他珍藏的100枚猴序列雨花石,以新颖的艺术形式,用生动形象的石头画面来祈福新年,让人耳目一新。雨花石百猴趣展很有特色,一是形式新颖,展馆布置融合传统与现代,构思巧妙,用心用情,充满福、祥、情的艺术氛围。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孙晓云亲笔题“福”字;南京艺术学院博导黄惇专门题写展名;众多书家捧场的“猴”“福”作品展示,使展会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二是内容独到。猴年猴趣,猴石是他从众多的猴石中精选出来的,百猴闹春,精彩纷呈。其中有一只“金陵美猴王”,在2003年11月举办的《金陵美猴生肖石评选》中,名列榜首。三是机缘巧合,猴年也是征争60花甲的本命年,征争的忘年交,著名诗人周锋作诗致贺:卿是金陵玩石人,弱冠即觅自然根。何方窃得灵猴智?辩证竟通造化神。六十年华未虚度,建康文脉有传承。上善行将增福寿,更添瑰宝励龙孙!

2017年2月,《百鸡大吉雨花石展》在征争藏石艺术馆拉开帷幕。征争用鸡石系列雨花石艺术品为鸡年送上吉祥。这次展出的鸡石系列雨花石,也是征争从众多鸡石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有“怒发冲冠”,“山鸡舞境”“金鸡独立”“闻鸡起舞”“鹤立鸡群”“呆若木鸡”等精品石,千变万化浑然天成。其中展品“小鸡出壳”十二年前中央电视台一套就曾经报道过,此石蛋中雏鸡稚气可人,石眼透亮,充满希望和遐想,真可谓鬼斧神工,令人拍案叫绝。作品《外面的世界》,笼中之(鸡),翘首仰望,期待放飞,让人强烈感受到对自由的向往与渴望!

此次展览,鸡石精彩,著名书画家孙晓云、黄惇、戎锋、王霖、汤达、孙乐等的书画作品也亮人眼目。孙晓云为石展题写“百鸡大吉”;南京艺术学院书法博士王霖专门题写诸多“鸡”字;著名漫画家戎锋创作的极富现实感和哲理的“百鸡漫画”,别出心裁,令人捧腹。整个石展,内容丰富、形式独到,充满欢乐和温馨。

在征争所有的特色石展中,影响最大的当数2016年9月1日至12月1日,在南京博物院举办的《乱坠天花——雨花石与金陵风韵》特展。这次特展,特色鲜明。一是古韵悠长。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文化韵味十足,古风犹存,别有韵格。其中《金陵辟邪》是征争的最爱。辟邪是南京的市标,石上的辟邪,抽象而又具象,威猛而不失天真,见者无不感叹天工造化的神奇。《汉宫舞姬》,那高古的舞者风韵,让人浮想联翩。《高山流水》有如一幅古画,飞瀑流泉,古意盈盈。二是诗情浓郁。读这些石头作品,就像读唐诗宋词。《坐爱枫林》,一下就把你引入枫林晚境。《江山多娇》大开大合,气势磅礴。《莫愁烟雨》《暗香传讯》《古梅雅韵》,无不散发出浓郁诗情。三是画意灵动。“春、夏、秋、冬”江南水乡四季系列,宛若让你身临其境,《金陵十二钗》每一幅就像一首判词,人物画面感很强,那婀娜的身姿,柔美的面容,让人生情,令人相思。还有那《栖霞红枫》《六朝松月》《暮雨江天》,金陵美景,历历在目。四是禅味深远。《云光说法》,石中再现;《观自在》启人遐想;《金陵圣果》,《一叶一菩提》 《心无挂碍》《无量寿佛》,无不禅味十足。无论是古韵、诗情、画意、禅味,其间突显金陵元素都让观者对金陵美景、金陵文脉、金陵风韵,留下难忘印象。

周锋先生在此次展览序言中,作诗一首称赞:“君凭何物味金陵?岂必秦淮访伎亭。石蕴丹朱雨花俊,魂牵华夏国士贞。一丸得瞰洪荒变,方寸能观万象情。莫羡天公偏眷顾,由来此物最通灵。” 南京博物院院长、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龚良,在为此次特展所作的序言中说:“这些代表南京的石子,其实是收藏者也是作者征争先生对艺术的感悟、对南京的诠释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以及在此背后,他数十年执着的追求。这让我们又一次想起了同样执着的云光法师,他的说法,让“天花乱坠”,而征争先生无止境的创造性劳动,使单一的雨花石组合,成了无数饱含人文意义的花之束,花之环,乃至花之海洋。于是,“乱坠天花”成了本次展览最具象、最恰当、最响亮的名字。”

这次特展,在南京博物院历史上,创造了四个第一:国家级博物馆第一次为藏石者办个展;第一次破格允许非博物馆讲解员的作者征争现场为观众讲解;第一次为个展编辑出版雨花石艺术创作作品集,数千册作品集出版后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为博物院历史上仅见;在短短三个月内,特展参观人数突破100万,撤展以后,许多外地观众依旧赶来参观,得知撤展,深感失望。许多观众向南京博物院建议:院内应设立永久性的雨花石展馆,作为南京文化的特别名片,向世人展示。

法国巴黎的博物馆,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十几家外地博物馆,都向征争发出邀请,希望他前去办展。征争婉言谢绝了。我问征争,为什么要放弃展示雨花石文化的机会呢?征争说:“总不能原样照搬去展吧?总得创作一些和当地文化风俗相契合的作品,才能打动当地的观众吧?而这些,需要时间!”

2011年,在中国石化江苏公司的支持下,征争成立了“征争藏石艺术馆”。我见过不少大大小小的藏石艺术馆,有公办的,也有私办的。当我第一次应邀去参观“征争藏石艺术馆”时,还是大吃一惊!藏石艺术馆建于下关江边江苏石油大厦的30层,四面落地玻璃窗。放眼望去,狮子山蹲伏脚下,阅江楼历历在目,长江大桥遥遥在望。长江滚滚东去,云淡天高,江山如画!参观一圈,我笑对征争说:“此馆有三高:地理位置高;藏品质量高;办展水平高。堪称金陵第一馆!”征争笑而不答,表示默许。

2014年,受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之邀,征争为该校设计了雨花石展馆,并举办了雨花石文化展。三年来免费为师生展出,反响不错。

征争玩石能玩出这个水平,玩出这种境界,与他几十年的锲而不舍,坚韧执着有关,也与家庭亲友的影响紧密相关。征争十几岁就考入南京空政文工团,选择舞蹈专业,曾在舞蹈大赛中获得过金奖。身为舞蹈家的母亲喜欢雨花石,随部队入朝时,随身携带的一枚雨花石不慎失落了,成了她最大遗憾。后来征争来到南京,母亲便嘱他去雨花台帮她寻觅雨花石,征争就此也迷上了雨花石。征争习舞之余,又随金陵名宿石林先生研习书法,兼好收藏。他既是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又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艺术是相通的,正因为有这样的艺术修为,让征争的藏石赏石别具眼光,自成一格。

征争在南京石界,是个另类:他不合群,喜欢独来独往。2010年以前,他不出书,也不参展,更不办展,不显山不露水,只是一味觅石,收石,埋头创作。可谓是:四十年不鸣,一鸣惊人!四十年不飞,一飞冲天!

征争并没有满足现状,也没有停下脚步。石头市场上,还是少不了他的身影。他依旧在不停地觅石、收石,不停地发现,创作。在他眼中,雨花石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天书,在翻看这本天书的过程中,他获得了无穷无尽的乐趣

在与征争的采访交流中,我发现,他以往独行侠的形象,正在悄悄地改变。雨花石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渐渐浓了。“金陵玩石人”正在向“金陵护石人”嬗变。他多次在新华社、新华网上发出呼吁:“守住地域文化之魂”。他说:“雨花石文化至今尚未被提到弘扬南京地方特色文化的高度引起重视。没有人尝试挖掘雨花石的文化艺术和衍生价值,也没有专门机构对其像云锦一样进行深入研究和保护。雨花石文化面临失根危险。”“ 雨花石文化民间艺术藏家传承者数量整体萎缩,后继乏人,珍贵雨花石大量流失国外,出台抢救保护政策迫在眉睫。” 我认为,以他现在的影响力,在保护、传承和发扬雨花石文化方面,做一些持续的努力,是可以取得成效的。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宝石鉴定与加工专业

宠物空运费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