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观音鉴赏网

揭秘家庭日常小事如何消耗孩子的精力

07-13

上周末,在超市的抓娃娃机旁看到一对母女。

女孩缠着妈妈想抓一个“草莓熊”。

妈妈说:“那是骗人的,抓不到,浪费钱。”

最后还是在女孩苦苦央求,并承诺回家做一套试卷后,妈妈才勉强答应。

抓娃娃一次投币2元,妈妈给女孩兑换了10元的游戏币,女孩开心极了。

结果游戏币花完了,但女孩一个娃娃都没有抓到。女孩搓着手,尴尬地冲妈妈笑着。

妈妈冲女孩喊:“真是蠢,早给你说抓不到,你以为我钱是大风吹来的,10块钱几分钟就让你糟蹋了……”

面对不依不饶的妈妈和越来越多围观的人,女孩绷不住了,蹲在地上哭了起来。

来源:视觉中国

看着眼前的场景,我想起《人民日报》上的一句话:

“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总因为一些小事不断消耗孩子。”

孩子最怕的不是物质的匮乏,而是父母无时无刻地数落挑剔。

这些话语就像小小的子弹,射入孩子身体,肉眼看不见,却在孩子心里留下了很大的创伤。

很多孩子,用一生的时间治愈着童年留下的创伤。

父母越挑剔

越容易养出自卑的孩子

朋友女儿小然,上周离家出走了。

虽然有惊无险,孩子找到了,却也给父母狠狠地上了一课。

问其原因,小然啜泣着说:

“我要崩溃了,我早上6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我太累了,可只要做错一点事,一个多月别想好过,他们想起来就会骂我一顿。

“前天,妈妈让我端饺子,盘子烫得我受不了,手一颤,饺子掉了几个,妈妈骂我蠢,一直唠叨到吃完饭……”

听了小然委屈的诉说,我的心里五味杂陈,记忆里翻涌着朋友和小然相处的点点滴滴。

一次,我去超市购物,遇见了她们母女俩。

我们相互问好后,朋友看着身后低头不语的女儿说:

“这么大人了,见人不知道问好呀?”

孩子小声说:“阿姨好。”

“大点声!”朋友恼火地说。

当时场面有点尴尬,我本想打个圆场,却不想点了导火线。

我笑着说:“小然够优秀了,就不要计较这些小事了。”

没想到朋友说:“优秀啥呀,她这次摸底考试,没有一门满意的,关键时刻掉链子。”

看着孩子越来越低垂的头,我借故还有事,赶紧离开了。

小然的经历并非个例,类似被父母“事事揪着不放”的情况,几乎在每个孩子身上都发生过。

“……把鞋放整齐,坐起来,手扶着碗,学习能不能用点心,默写怎么又错了一个字,这一分怎么丢的……”

我们总是拿着放大镜看孩子,本来是小到可以被忽略的过失,却被无限放大。

很多家长不以为然,可处处挑剔,很容易养出低自尊的孩子。

幸福心理学家周梵说过这么一段话:

“父母喋喋不休的批评、指责和否定,并不能改变孩子的行为,反而会削弱孩子内心的力量,让孩子在羞耻、懊悔和自责的内耗中,变得敏感、自卑、焦虑不已。”

孩子从父母眼里看到的是满身缺点的自己,他会坚信自己就是糟糕的。

长大后,面对有挑战的工作,他也会否定自己的能力,一次次选择放弃。

而在亲密关系上,他也不会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更加珍视孩子的每一次尝试和努力,而不是过分关注他们的错误。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错误是成长的一部分,而每一次的尝试都是一次宝贵的经验。

当我们用更加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他们便能在我们的关爱中茁壮成长,成为自信,勇敢,有爱的人。

来源:视觉中国

父母越较劲,孩子能量越低

赵玉平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妈妈经常一天几遍追问孩子:“作业写完没?”

孩子如果回答:“写完了。”

妈妈会说:“看你无聊的样子,不会去做做卷子,背几个单词吗?”

孩子如果回答:“没写完。”

妈妈又会说:“那还不快写,一点都不自觉。”

一次,孩子走出房间想喝水,妈妈又问:“作业写完没?”

孩子瞬间炸雷:“能不能别问,再问我不写了。”

妈妈一脸蒙,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叫“超限效应”,是指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觉得孩子不对,总在小事上和孩子较劲,不停地提醒、催促、唠叨,就会产生“超限效应”。

不光如此,父母这种行为还会一点点地消耗掉孩子的能量。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每次和孩子争吵后,都感觉很累,仿佛耗尽了所有的力气。其实,此时孩子也有同样的感受。

彼此对抗,就是在相互消耗能量。

尹建莉老师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觉》一书中这样写道:

“父母对孩子的世界干涉太多,会让孩子处于时时提防、事事对抗的状态,这会消耗孩子很多能量。”

可以这样理解:

如果孩子做事时有20%的分心,那么他还有80%的注意力可以放在正事上。

此时,如果家长因为孩子20%的分心,去干涉孩子,孩子有了情绪,他又要花很大一部分精力来跟家长对抗,那么他能用在正事上的能量只会更少。

我们都知道能量守恒定律,此消彼长,此长彼消,这条定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也同样适用。

如果我们过度干涉孩子的生活,不仅会消耗掉他们的能量,还会让他们感到束缚和压抑。

父母唯有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干涉,他们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能量才能得以充分释放。

来源:视觉中国

有一对宽容的父母

是孩子最高级的炫富

在动画片《小猪佩奇》里,佩奇乔治都喜欢跳泥坑,一家四口一起躺在泥坑里开怀大笑。

猪爸爸总是说:“有什么关系,只是泥而已,只是弄脏了而已,洗洗就好了,这些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这大概就是孩子们喜欢这部动画片的原因吧,孩子看到这个场景,在沙发上又蹦又跳,仿佛自己也在和爸爸妈妈跳泥坑。

一个家庭处理事情的态度,决定了家庭的幸福程度。

一对聪明的父母,从不在小事上内耗,而是做到了这几点:

1.放弃“狼追式”教育

“狼追式”教育,就是父母不停地唠叨,催促孩子,想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做事,呈现出自己想象中的“完美”孩子。

比如,孩子放学刚进家门,“狼追型”父母就会发射“机关枪”:

“今天作业多吗?别磨蹭,赶紧写作业,背挺起来坐直了,口算题怎么又错一道,都做多少遍了……”

这种“狼追式”的督促,短期内有点效果,就如同赶鸭子上架,赶一赶,总能动一动。

但长期下去,孩子会越来越厌烦父母,甚至会屏蔽父母说话,你说你的,我干我的,很多父母说,我说话他就像听不见,其实就是这种情况。

父母在小事上揪着孩子不放,也就是在不断地告诉孩子:你不行。

孩子在内心也会一次次地确认:我很弱,我真的不行。

父母唯有学会松手 ,孩子方能在小事中自行摸索,感受自己的力量,去确信:我真的行!

2.坚持“扬长避短”

一张白纸中心有一个黑点,你问别人看到了什么。

相信大多数人的回答是:黑点。

很少有人关注到其余白色的部分,正如同很多父母只盯着孩子的缺点看一般。

下面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孩子语文考了100分,英语考了100分,数学考了95分,父母的注意力立马集中在数学上。

开始质问孩子:“数学计算怎么又出错了?你这粗心的毛病还是改不掉······”

很多时候,父母怕孩子的缺点影响成长和发展,在教育过程中都倾向于“补短板”。

殊不知,每个孩子的闪光点不同,孩子的优势才是给他创造出精彩人生的关键。

樊登曾说:“每一个孩子一定有不完美的一面,更多去看好的地方,发现亮点,才是一个孩子成长进步的方向。”

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都懂得接纳和包容孩子的不足,用心发现孩子的优点,给予激励,用优势带动缺点的改进,孩子才能在良性循环中越来越好。

来源:视觉中国

3.远离“情绪污染”

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外出就餐。

孩子把书包放在餐桌上,我往桌边一推,结果把醋壶推地上碎了,饭馆老板让我们赔钱。

孩子爸爸就开始嘟囔,指责我,连饭都不吃。

我本想和他争论一番,就赔10元钱,这么点小事,至于吗?但抬头看见女儿恐慌的眼神,我闭嘴了。

其实,这样的场景,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

父亲买错菜被母亲各种数落;母亲饭菜做得不合口味,父亲唠叨不停惹得母亲一脸不快……

在这种氛围下,孩子的童年总是感到特别压抑,生怕父母的情绪落在自己身上。

要知道,一个家最可怕就是在琐事上内耗,家不是情绪的垃圾场,孩子也不该为父母的负能量买单。

父母唯有把坏情绪关门外,孩子脆弱的心才能安定得下来。

写在最后

看到网友@唐唐的一段分享,特别有感触:

“感恩我的父母,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妈妈不会因为我的衣服搞破骂我。动手拆了爸爸心爱的电子琴,爸爸也觉得无所谓,还夸我好心奇心强。

“因为在父母看来,衣服脏了可以洗,破了可以补,只要不受伤,不伤人,不犯事,就可以快乐的那种松弛感,让我很安心。”

孩子的世界有多小呢?

小到一块面包都可以让他们耿耿于怀一整天,也小到一个鼓励的微笑,就能暖他们好多年。

来源:视觉中国

正如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说:

“父母在小事上给予孩子自由,不加以过多干涉和消耗,孩子将学会独立思考,自信成长,成为内心强大、有责任感的人。”

父母宽容大度,凡事不较真,孩子才能自信阳光,特立独行。

愿父母活成一道光,尽己所能去照亮我们的孩子。

作者:凌麦,一位穿梭于文字与梦幻之间的织梦者,渴望用文字唤醒自己,用故事温暖Ta人。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读者”(ID:duzheweixin)联系我们,获取授权哦!

卷毛猫有哪些品种

银元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