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观音鉴赏网

「文化博山」第七章:任濬与李自成的激烈对决

01-25

「文化博山」第七章:任濬与李自成的激烈对决

文/李福源

与李自成对战的任濬


云屏曲曲试春灯,幻出瑶台十二层。璀璨漫疑施杂组,通明共羡列条冰。光摇绮席兰初爇,影射珠帘月共澄。独有颜神山下客,今宵乡梦定应增[1]

这首名为《京邸元夕咏料丝灯屏》的诗,为较早吟咏博山琉璃的诗作,作者任濬在崇祯十一年(1638)正月十五夜晚看到来自家乡颜神的料丝灯屏,触物生情,奋笔写下该诗。

任 濬

任濬(1595—1656),字文水,号海王,今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博山镇下庄村人,明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入清后官至刑部尚书。

任氏家族家风醇厚,任濬祖父任经乐善好施,深受乡党爱戴。父亲任克明彬彬儒行,有人把他与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康成并列。母亲杨氏,明诗习礼,对任濬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沉毅廉明 守节有道

幼年任濬不仅天资过人,聪明颖悟,而且勤学不辍,无论炎暑严寒,苦读不辍。天启四年(1624),任濬参加山东乡试,高中甲子科举人。考官盛赞其“识负日月,学沛江河,可称天下士”。而此前,任濬已三次乡试不中,不中的原因竟然是考官因为任濬的文章太过深奥,以为是“枪手”代作,故使其名落孙山。

崇祯四年(1631)三月,任濬先后通过周延儒、何如宠为主考官的礼部会试和崇祯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终于考中进士。而此时,任濬已经36岁了。虽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但与他同时或稍晚的同乡中,孙廷铨中进士时27岁,赵进美是21岁,赵执信是18岁,与之相较,任濬出仕不为不晚,这其中有主观因素,更与明末政坛混乱的大气候有关。当其时,朝廷阉党势焰熏天,他们把持朝政,颠倒黑白,诸多有识之士被拒之门外。

同年,任濬出任山西芮城知县。芮城是个小县城,北依中条山,南临黄河,东接中原,西连秦川,是山西省南大门,素有“鸡鸣一声听三省”之称。当时境内山陕流贼蜂起,盗贼时常结伙抢劫,任濬率领士绅民众一一回击,终除匪患。《芮城县志》赞其“雄才大略”。崇祯六年三月,任濬以为官清廉,政尚清平改任榆次知县。当时的榆次县城,匪患严重,社会治安混乱。流贼首领王自用带领三十六营二十万众,进攻沁水、榆次、寿阳,紧逼太原。任濬沉着冷静,一边赈荒,一边训练乡勇,抵制匪患,终于剿除土寇,其事迹至今还在芮城、榆次广为传颂。任濬也以其慈爱廉明、爱士恤民,赢得了百姓的热烈拥护。

崇祯十年(1637)十月,当朝改变考选旧例,规定两名政行优异者为候选翰林。任濬以“器识远大,学问赅博”、“正派刚苴,耿介敢言”,被首辅张至发、吏部尚书田唯嘉等人举荐翰林,在选拔考试中,任濬名列第二,按规定应为翰林,但因讲官项煜诬告任濬与张至发联姻,未能入选。十一年二月,任濬再次做为监察御史人选被保举、推荐。项煜再次攻击任濬与首辅张至发。崇祯觉得项煜肆意妄为、纠缠不休,免去其侍读讲官职务,降职三级,调往外地任职。

崇祯十三年(1640),任濬因政绩突出,升任江南巡按,代天子巡狩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这四地经济发达,是明朝主要的税源地。当地百姓巧言令色,官员刁钻奸滑,重利盘剥,历来就甚难治理。任濬到任时,看到这些官员与地主恶霸相勾结,重利盘剥,广占田地,百姓困于税赋、迫于饥寒。任濬不惧险阻,深入民情,勤于政务,明辨是非;惩腐官,治滑吏,减轻农民赋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彻底扭转了当地的风气。等任职满一年,回到朝廷陈报政绩的时候,只带了两只鹤,两块文石及百十卷书画。

十四年秋,任濬完成使命返京,中途路过蒙阴,听说朝廷加派蒙阴三千二百石米豆移运天津。他洞悉苛捐杂税之害,深知稼穑艰难,深感百姓疾苦,并且也与他一直奉行的“欲己之饱,顾人之饥;欲己之暖,顾人之寒;欲己之利,顾人之害;欲己之乐,顾人之苦”原则格格不入,因此他毅然上疏曰:“以三千二百石之米豆而加于八百七十二户之穷民,如是则无民,无民则无邑,无邑又焉得有米豆乎?”[2]于是蒙阴赋税得免。

入清以后,任濬仍受重用,为户部右侍郎,督理京省钱法。任濬面对百废俱兴的局面,立即开展收括铜料,招拣工匠等事宜,事必躬亲,为巩固清初政局奠定了基础。

顺治二年(1645),因母亲并重,任濬上书请求省亲,不久母亲病故,任濬返乡丁忧。任濬平日侍奉父母无微不至,守孝期间,又恪守礼道,其孝行遂声名远播,孙廷铨评价说:“吾党多士大夫,而其孝友有称闻,老而孺慕不衰者,文水最著。”[3]

顺治八年(1651),任濬复补前职,出任左侍郎,总督仓场。不久又晋升为都察院右都御史。

督理仓场期间,任濬公廉自律,在京、通二仓场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整顿,三年时间,仓场种种营私舞弊行为清除殆尽,“公储耗米岁增十万有余”[4]。

顺治十一年(1654),任濬擢任刑部尚书,十二年,结束为官生涯,以疾告归。十三年正月,病逝,赐祭葬,朝廷特遣行人临祭。


博山任氏族谱

二、攻与守:与李自成的博弈

纵观任濬为政生涯,他总是不惮其烦、任劳任怨。和平时期,整吏治,惩豪强,义气凛然,直言敢谏、颇受好评。战争时期则又临危不惧,身先士卒,以铮铮铁骨赢得百代敬重。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和李自成的战斗。

崇祯十四年(1641),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同朝廷的战火蔓延秦晋,震动蜀楚,直逼大梁。正月,攻克汝州,攻陷洛阳,斩杀福王;二月,攻打开封,知县王燮拼命守城,后以火炬击退起义军。

三月初,崇祯皇帝令众臣推举一位才德出众的大臣,与巡抚高名衡一同守护河南,此时任濬正好巡按江南结束回乡省亲,尚未履任新职,因而众臣一致推举任濬以河南按察使的身份监军大梁,抗击李自成。

起义军休整后,再次围攻开封,先从西门进攻,不利,折向东北。从东门至北门十五里许,密密麻麻全是起义军。此次攻击,中弹死11人,兵丁死伤无数。当时,任濬及督师丁启睿、巡抚高名衡及其他军士一道,昼夜守卫城墙,衣不解带者二十余日。双方僵立于风雪之中,士兵冻死者以千计数,但都毫不退缩[5]。

起义军见久攻不下,遂令军士砍伐城外大树,筑起四个与城墙一般高的大台,每个大台上都有数尊大炮,炮口齐齐对准城里。危急之时,任濬他们重赏兵民,连夜在城墙上又修筑起一座小城,城长三里,一夜而成。等到天明,起义军见城墙之上又覆小城,惊为神助,遂架起大炮朝内轰击。因有新城墙的保护,城内军民及设施并无大碍。

这次攻城,从十二月二十四日一直打到正月初一,双方僵持不下,城墙也被起义军攻打地满目疮痍,尽是豁口。初一这天,他们认为城内军民忙于春节,防范必定松懈,遂集合几万大军从不同方向同时发动新一轮进攻。此次进攻,排在前面的是难民队伍,起义军跟在难民之后,辅以大炮攻击,形式万分危急。高名衡、任濬及总兵陈永福等指挥官兵奋死力敌,以火药砖石还击,起义军拒不退兵。他们又命人在芦柴上浇烘油烧,投掷在起义军阵营。一时浓烟滚滚,哀嚎遍野,起义军死伤无数,方始退却。当时起义军已有几十人爬上了城墙,被官兵钩上,斩首挂于城墙之上。此次战役,双方伤亡均极为严重,这次战役也被认为是开封保卫战最惨烈、最重要的一次。清人周在浚《大梁守城记》一书对李自成三次攻打开封之事记之甚详,其中有“贼愤恨,列万弩射城内竟日,箭著城如猬毛”[6]等句,可知战事之激烈。

在这次战役中,不仅官兵齐心,当地百姓亦鼎立相持。乡绅刘昌、郑封、张文广等在上方寺安立大锅数百口,号召百姓捐米输面,昼夜供食不断。周王、郡王及当地商贾每日供送的酒食堆满了城楼。又有乡约店铺挨家挨户敛送棉衣棉裤送给官兵,守城将士无不感激动容。巡抚高名衡说,官军用了你们的衣被,但是你们的妻子和孩子还在家里受冻呢!百姓回答说,我们的妻子和孩子在家,无论如何还能忍一下,但是我们实在不忍心让官兵在冰天雪地里受冻挨饿。“一时官民兵将为之对泣!”[7]

正月初四,保定总督遣兵扮成乞丐送蜡书来,说不日救兵将至。任濬将这个消息告知众守城官兵,官兵顿时士气高涨。正月初八夜,任濬选精兵五百,冒着大雪分数处杀入起义军阵营,起义军顿时乱了手脚,全军溃败。

此前,在官兵还未攻城之前,任濬就建议说,守城唯以火药为先,最宜多备。果然,火药在后面的战争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由此也可看出任濬的深谋远虑。

战争来临时,任濬同官军一道临危不惧,抵挡了起义军的几十次进攻,保护了当地百姓不受战火荼毒。战争间隙,任濬又修饬战具,誓师励众,激励亲藩,调和文武,抚勉百姓,明信赏罚,衣不解带日夜逡巡于城防,风稜凛然,官兵对其极为敬畏。此前,周王为振奋士气,对守城官兵进行赏赐,任濬把周王的赏赐论功行赏于各官兵,重赏之下,人人乐于死战,城内百万户士气大振。李自成率领百万军队用尽各种办法仍然不能攻破,最后只能撤退,这次战役中,任濬虽中弹负伤,但其忠肝义胆、治军有方的优秀品质在与李自成的战役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明末整个农民战争史,唯河南开封打得最艰辛,其与任濬等守护城池有莫大关系。

此时是崇祯十五年(1642)四月。

这年七月,任濬加授正议大夫,出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

崇祯十六年(1643)十月,任濬任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总督豫楚。上任不久,任濬以病请辞,崇祯不准,命令任濬“力办防剿,不得以夙病托陈”[9]。当其时,李自成起义已成燎原之势,中原处处战火,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任濬临危受命,招集往日守汴部曲僚属,共图国难。

崇祯十七年,痊愈复出后的任濬兼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统揽河南、湖北两省军政工作。任濬带上少量随从,轻车简从,率部疾驰开封,欲再次与李自成决一死战。二月,任濬部夜宿长垣。李自成一支起义军悄悄潜行到长垣,在城门下打了个招呼,城门就打开了。此时任濬尚无任何察觉,当穿上衣服想查问时,却发现起义军已经站在门内了。


任濬墓志铭

任濬被俘以后,属下四散逃窜,有两个仆人却独不肯去,被一同押至彰德。任濬在起义军那里受尽酷刑,起义军将他绑缚起来,用长矛刺破他的头颅,致使头皮翻落,遮避了眼睛,鲜血一直流到胸膛,直至昏死过去。后来起义军解除了绳索,他才苏醒了过来。押解士兵被任濬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所震惊,他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视任濬为神人。

三月中旬,起义军攻陷北京后,押解士兵争抢银两,掠夺民女,顾不上看押任濬,任濬乘机逃脱回家,躲过一劫。孙廷铨到任濬家慰问时,看到任濬“其创痕自发际垂于眉末,殷然尚未复也”[9]。

任濬仕宦明清两朝,一生为官清廉,体恤百姓,持德自律,政声斐然,深为当时所敬重。从政之余,著述甚丰,惜其殁后,遗文散亡,存世稀少。仅余《十三经注疏序》《苏松观风谕文》《任文水自叙》《十一圣庙碑记》《皇明经世文编序》等寥寥数篇著作传世。

注 释:

[1](清)卢见曾选编:《国朝山左诗钞》卷四,清雅雨堂23年8月刻本,第23页。

[2](康熙)刘德芳主修:《蒙阴县志》,铅印本,康熙二十四年,卷四,第20页。

[3](清)孙廷铨:《资政大夫刑部尚书任公浚墓志铭》,铅印本,《孙文定公文集》,《颜山孙相国沚亭全集》,(卷下),第52页。

[4](清)孙廷铨:《资政大夫刑部尚书任公浚墓志铭》,第52页。

[5](明)白愚《汴围湿襟录》,中国历史研究社编,《虎口余生记》,上海书店印行,1982年,第52页。

[6](清)周在浚《大梁守城记》,刘益安笺注,中州书画社出版,1982年11月,第19页。

[7](明)白愚《汴围湿襟录》,《虎口余生记》,第54页。

[8] 任孔勇:《任文水公北海考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第25页。

[9](清)孙廷铨:《资政大夫刑部尚书任公浚墓志铭》,49页。

紫水晶手链的寓意和象征

摩根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