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中最重要也最显赫的便是壶,壶可谓茶具之王。这原因也好理解,一是泡茶少不得容器,可以说冲泡是以壶为中心进行的;二是茶壶在造型上容易出彩,古今中外的工艺师与艺术家们都发现,在所有茶具中,茶壶是最便于艺术表现的。事实上,自古传下来的茶具文物、精品,也是茶壶最引人注目,同时杰作最多。以古代茶画为例,我曾画过一组临摹历代名家所画茶具的四条屏,发现古画上的茶具最大的主角是茶壶,甚至比茶杯出现的机会都多——有只画一把茶壶的,没见着只画一只或几只茶杯的!
中国传统茶壶大体可分为瓷与紫砂两大类,边疆与海外还有锡与铜质的茶壶。瓷壶一般都较大,容量差不多在半升至一升半之间,一般可供两人到八人人手一杯,近两年台湾与广东出现了新式的瓷质功夫茶具,市场上才看到了袖珍小瓷壶。紫砂茶具一般都很小,最大的紫砂壶,往往在体积上也比不上最小的瓷壶。偶尔会见到巨型的紫砂茶壶,有的甚至极大,据说英国就收藏着一把巨壶,不过那要么是商品噱头,要么就是极特殊的例外。紫砂壶主要是供个人独自享受,或者两三同好同饮,相对瓷茶壶而言,不那么大众化,而是一种小圈子、贵族化的玩意儿。
提梁直腰瓷壶,由于有幸成为《沙家浜》里阿庆嫂手里的道具,而在70年代一度走红。现在的文物店里很流行“文革”文物,绘有样板戏画面的提梁瓷壶就已成为俏货,乃至源源不断地出现了赝品。
紫砂茶具只在江苏宜兴生产,其实原本只是民用陶瓷的一个小品类。直到“文革”结束前,历史上紫砂茶具还只是个别文人雅士钟爱,收藏者也很有限。80年代以后,完全是日本人与台湾人、香港人把价格抬上去的,搞得国内的茶壶爱好者买不起上档次的紫砂茶壶。紫砂茶具中,茶壶向来是极受重视的。凡收藏紫砂茶具的,必然要收茶壶。一些收藏家甚至还把自己的住处题为“百壶苑”等等,可见其自豪与珍视。著名画家唐云,就是紫砂壶收藏大家,据说平常是用曼生壶泡茶的!
内行说,紫砂茶具彼此之间质地区别不大,质地上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密封性,特别是壶盖与壶体的闭合性,专业工匠与业余、低水平工匠会有差别,总体而言,紫砂茶具身价高低主要在于做工与名气。好的紫砂茶壶价格高贵,并不是作为茶壶的实用功能有多好,而主要是其艺术观赏价值。所以,如果唯求一把理想的茶壶用来日常泡饮,同时又希望它工巧美观,就不必追求高价壶。
说到选,这实在是购买陶瓷茶具的最大的奥妙。曾有一位行家到陶瓷店,对店员说,价钱随你,只要任我挑就行,结果用大路货的价钱,选到了一组达到精品的茶具。陶瓷制品,最难得的是毫无瑕疵,成套茶具,更不易件件完美无缺。事实上,如果店家或厂家允许客人随便挑,那么从成批的大路产品中,就完全能配出一套呱呱叫没得挑的精品。
紫砂茶具这个题目,已出版了数以十计的图书。相比之下,瓷器茶具,就远远没有这种运气,至少我就没见着一本专门的图书。紫砂陶器用于生产茶具,则高高在上;而用于制造其他器具,却就平平常常,宜兴历来除了产茶具,也产陶盆、陶罐以及工业用陶如耐热锅炉,在市场上,它们与茶具所占份额旗鼓相当,但是价格可就天悬地隔了,紫砂工业用品以及紫砂日常用品远没有紫砂茶具这么风光。说句玩笑话,同样的做工、同样的质地、同样的年份,一把紫砂茶壶的售价注定要比一把紫砂夜壶高上几百倍乃至几千倍。不信?你到宜兴街头处处可见的露天市场去问问行情就知道吾言不谬了。这是陶瓷史,也是市场社会的一个有趣现象,凯恩斯与萨缪尔逊或许能有妙解。
郑板桥有一首著名的诗《题紫砂壶》:“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明眼人一望而知,这是借题发挥骂世间小人,而不是真的对紫砂壶有什么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