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观音鉴赏网

木雕艺术中的中日文化交流:佛像篇

01-01

木雕艺术中的中日文化交流:佛像篇

中日文化艺术交流史——木雕篇:佛像

纵览中日文化艺术交流史,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中国,文物大多收藏在博物馆,而在日本,很多文物除了收藏于皇室、幕府或大名之家以外,大多收藏于寺院。

一来是日本的寺院大多传承千年却很少人为破坏,都把从中国隋唐宋时代请回的文物视为镇寺之宝,精心保护代代相传。

二来日本学习中国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即佛教,几乎每次遣唐使都有僧人在列。他们回国时带走的不仅有佛法教理佛门法器,也有佛教的文化艺术。由于佛教教义繁复,经文卷帙浩繁,一般人很难登堂入室、窥其奥妙;而绘画、雕塑、纺织品等美轮美奂引人瞩目,更易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和欣赏。

在东京和京都的历届文物特展上,都能看到各家寺院收藏的许多珍贵文物。比如:京都建仁寺所藏之《风神雷神屏风》,即是世界级国宝级的珍贵文物。

一、东京特展

2017年,东京国立博物馆的特展主题为“运庆”。运庆(约1150——1223年)即是一位僧人,据说是当时日本手艺最好、水平最高的佛像雕刻师。此次特展展出的800多年前的木雕佛像都是出自他的一双巧手。

佛像的制作有各种材质和手法,或石刻或泥塑或木雕。日本的佛像制作工艺,也都跟佛教东传一样,来自于东土隋唐,来源于当时中日文化的交流。运庆生活在日本的佛教圣地奈良,不仅造像作品众多,而且艺术风格也与隋唐一脉相承。

日本人引进佛像制作工艺后,发现石刻和泥塑都不太适合日本多树的自然环境,于是专攻木雕并世代传承,故有一批精雕细刻的佛像存世。日本现存甚至有唐代的木雕——京都东寺(世界文化遗产)所藏之毗沙门天神立像,气质高古、气韵不凡、风姿绝代、仪态万千,令人赞叹不已。

奈良的兴福寺里即有两座菩萨立像——“世亲”“无著”,但见菩萨手捧佛舍利,神情庄重、面容慈祥、目光柔和、栩栩如生。其形态与中国陕西省钟山石窟的迦叶菩萨石雕像如出一辙,只是材质不同而已。


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主题特展“运庆”,展出了运庆在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他在勤奋工作雕刻大量佛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艺手法。如:1176年制作的大日如来等身坐像,是其30岁上下时的代表作。如来双手空悬身前,作智拳印,体型丰满、线条流畅、神态蔼然。现存奈良园成寺。

当时雕刻一尊等身木雕坐像一般需要三个月,而运庆雕刻此佛像用了整整一个月,堪称精雕细刻。据历史资料,运庆雕刻这一佛像而获取的酬劳为“上品八丈绢”43匹。当时这可是一笔巨款,在首都平安京(京都)足以卖下一套中等的宅子了。

1185年,日本历史进入镰仓幕府时期。这些出身武士家庭的幕府统治者尊崇佛教。运庆在1186年制作的毗沙门天神像,表情严肃、不怒自威,用水晶做的眼睛炯炯有神,全身上下动感十足,似乎马上就要像真正的武士那样拔剑而起挺身而斗。这与隋唐时代的毗沙门天神像的身体僵直、表情呆板的造型截然不同。

1197年,运庆制作了八大童子立像(现存六尊)。八座立像神情不一、眼神迥异、身姿挺拔、衣带轻盈,大有敦煌石窟之飞天的飘逸灵动之神韵。

1201年,镰仓幕府第一代将军源赖朝为运庆的神来之笔所折服,委托他制作幕府供养的神像。这是一尊与源赖朝等身大的观音像,在观音口中有一个密封的小盒子,里面是源赖朝的毛发和牙齿。运庆完成的观音像身形稳重、神态安逸,身上的衣带飒飒飘然,似乎被微风拂动的丝绸。

这一尊观音像供奉在泷山寺里八百多年,直到此次东京国立博物馆的特展,才第一次走出山门深院,出现在大庭广众的眼前。若非亲眼所见,谁能相信会有如此的鬼斧神工?

二、京都特展

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珍藏着众多重量级文物。2017年举办了四十年一度的“国宝特展”,展品中也有木雕佛像,其中有不少来自中国的世界顶级文物。京都“国宝特展”的妙处之一在于,每一期都会拿出一件绝世珍品作为“镇场之宝”。

比如:奈良药师寺的唐风工笔仕女图纸极品“吉祥天女像”;龙光院所藏之南宋时期的“曜变天目茶碗”;大德寺所藏之南宋画师牧溪所作之《猿鹤观音像》;清凉寺收藏的一尊北宋释迦如来立像,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古老最精美的宋代木雕。都是艺术史上的极品。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公元983年,日本奈良东大寺的僧人奝(音,Diao雕)然来到宋朝拜见了宋太宗。回日本之前,他定制了一座高1.60米的木制释迦如来立像。带回日本后,作为主要佛像供奉在东大寺。这尊释迦如来立像与中国应县木塔里的辽代泥塑如来像有异曲同工之妙,除了材质不同,形态神情几无二致。特别是脸部嘴唇都有小胡子,这与现在能看到的大多数如来造像或菩萨造像完全不同。

更为重要的是,清凉寺收藏的释迦如来造像有明确的制作年份和制作者(张延皎、张延袭),从而不仅提供了艺术欣赏,也提供了历史资料。至少让我们知道了一个历史情况:中日两国对待制作佛像的艺人,社会评价和物质待遇可是大不一样。

中国文化传统讲的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君子不器”,读书人一心一意考科举博功名,把技艺工匠视为“奇技淫巧”而不屑一顾。由于唐宋以后,科举制越来越严密,至明清时期臻于完备,人们皆趋之若鹜八股文,越发看不起工匠技艺。

因此佛像造像艺术最出色的作品都在南北朝到隋唐时期,而到了明清时期反而不如以前各朝各代了。敦煌、龙门、云冈等石窟造像绘画如此精美绝美,却没有留下工匠的名字,也几乎没有关于作者的明确记载,传承和事迹更无从考证。

日本历史上不仅因尊佛而重视佛教造像,也重视制作佛像的工匠艺人,所以史籍上留有著名工匠的姓名。其历代工匠也分流派,如:“庆派”“院派”“圆派”等,其中名声昭著的各代掌门人或技艺超群者,均有家族、姓名、生平事迹、门派传承和代表作的详实记载。比如:运庆即为“庆”派大师,他之前有康庆、成朝、康朝、康助、赖助,其身后有湛庆、康弁等弟子,世代传承、渊源有自。

而中国古代的佛像制作水平更高更精妙,并且传到东瀛成为日本的老师,但无论是工匠姓名还是制作工艺都于史无载,甚至完整的木雕造像都存世无多,欣赏精美的木雕还要东渡日本,实在是千古憾事、令人喟叹不已。

被猫抓出血了要打狂犬疫苗吗

魏碑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