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观音鉴赏网

4月24日:一座见证中华民族辉煌历史的桥梁盛大竣工

04-24

4月24日:一座见证中华民族辉煌历史的桥梁盛大竣工

卢沟桥(也称芦沟桥)位于北京市西南15公里丰台区永定河上,距广安门10公里,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早在700年前,由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介绍到欧洲而闻名于世,当年马可·波罗就是从这里进入北京的。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它被形容为一座巨丽的石桥,后来外国人都称之为“马可波罗桥” 。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关于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桥梁的来历,要追遡到金朝时期。金朝第四任皇帝完颜亮政变上台后,决定将首都从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南)迁往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区西),而由金旧都南下中原,必须取道良乡、涿州,从而进入西倚太行山东麓、纵贯华北平原的南北向大道,而所遇到的第一条大河就是发源于山西省西北部、穿出太行山脉、流经今北京地区西南郊的永定河。

永定河,古称㶟水,隋代称桑干河,因流经黄土高原,水流含沙量仅次于黄河,故又称“浑河”、“小黄河”,因其水势汹涌,经常改道,又有“无定河”之称。金代则称“卢沟河”,“卢”,有黑色之意,以河水浑浊色暗得名。清康熙年间筑永定大堤以固河槽后,改名为“永定河”,沿用至今。

早在战国时代,芦沟河渡口一带已是燕蓟的交通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当时,只有一座浮桥相连接。金朝定都燕京后,这座浮桥就成了南方各省进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门户,车水马龙,行人相接。

1189年(金大定二十九年,南宋淳熙十六年),金国在中原定都已经有37个年头,综合国力也达到了鼎盛时期,与中原的政治、军事、经济联系愈加密切,卢沟河上原有的摆渡、浮桥、季节性木桥等渡河方式已不能满足交通需要。在这一年,第六任皇帝金章宗在制定金朝的第N个五年规划时,决定在卢沟河上建造一座大石桥。不过尚未动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

1189年六月,卢沟桥开始动工,1192年4月24日(金明昌三年,南宋绍熙三年三月十一)竣工。令人遗憾的是,该桥的建造,从勘测设计到整个施工过程都没有留下任何相关的史料。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对当代人来,卢沟桥已不仅仅是一座桥梁。它已成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为了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中华民族复兴而奋起抗争的象征,成为每个中华儿女需要铭记的一段历史。

日本强盗自1931年发支“九.一八”事变侵占我东三省后,为了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不断调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对北平形成包围态势。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1937年7月7日夜10时,日军在距北平10余公里的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向中国驻军挑衅。日军诡称有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桥边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开枪开炮。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219团的官兵奋起还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蒋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扩大”和“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空前团结起来的中国人民,经过流血牺牲、艰苦抗战,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蜜蜡价格多少钱一克2023

宋徽宗瘦金体真迹高清